浏览数量:25 作者:南京市伯乐中学 发布时间: 2025-10-21 来源:本站
2025年10月20日,我校英语教师代表有幸赴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参加 “小初衔接”校本教研活动(英语专场)。本次活动通过两节研讨课和课后研讨等形式,围绕“聚焦语用能力,搭建衔接桥梁”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。两位来自小学部和初中部的老师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上课。课题选取剑桥教材《English in Mind Starter》中Unit4 Things to see and do in London。相同的教学内容,不同的学段教师,但呈现了精彩的教学场景。
心得一:第一节课是由仙外燕子矶小学部的刘琳老师执教。课堂导入环节,刘老师采用呈现城市标志性图片,猜测城市名,以两位学生PK的方式进行,高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,趣味性十足。刘老师以感知语言为暗线,以丰富有趣的活动为明线贯穿课堂教学,帮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,感知和识记,内化和实践所学语言。此外,刘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富有鲜明的特色,动态的参观路线,配上醒目的城市图片,让听众身临其境,跟着书本去旅行,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知识。
心得二:第一节研讨课由仙外燕子矶小学部刘琳老师执教。刘老师利用真实的语境,借助Bus tour带领学生移步换景式阅读,在每个场景中设计了不同的互动。在第一个Take Modern中,利用了Dali的自白,介绍此地点。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,利用了AI技术,实现了AI赋能课堂,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。刘老师鼓励学生用英语来描述场景,以及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,让学生了解各个场景作用的不同。在教学方式上,刘老师充分发挥了小学老师的鲜明特色,运用了多种教具,包括背景音乐、图片、装饰等,不断提升课堂趣味性,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。刘老师充分采用模块化板书设计。以巴士路线形式呈现各景点及其特点,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整节课的重点。刘老师的课堂具有鲜明的小学学段英语教学的特色,课程直观有趣,重视生活化、趣味化、活动化,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视觉、听觉盛宴。
心得三:第二节课由仙外燕子矶中学部的路霖老师执教。路老师在读前、读中、读后的课堂设计中,巧妙关联。读前活动以2024年最受欢迎的旅行城市伦敦展开,读中活动以文本涉及的伦敦具体地点的讲解为依托,读后活动回归到对伦敦的介绍。课堂活动一脉相承,实现巧妙的闭环。纵观整节阅读课堂的设计,路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培养,并在授课中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策略。路老师通过课堂的问题链设计鼓励学生不断思考,深度解析文本,培养高阶思维,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。
心得四:第二节研讨课由仙外燕子矶中学部路霖老师执教。路老师具有鲜明的特色,重视语言运用和思维拓展,强调知识化和结构化。首先,路老师运用图片和视频,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。其次,在细节讲解过程中,路老师运用多种活动方式,包括填空、判断正误、回答问题,不断挖掘课文内容,既涵盖了教材内容,也高于教材内容,比如:路老师运用“Why does the writer list numbers here?”“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go there?”等问题,不仅实现了教材文本的深入解析,也关注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。最后,路老师运用小组合作活动,组织学生讨论心仪的景点并补充相关信息。这样的读后任务创设真实语言运用情境,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跨文化认知意识。
综上,两位授课老师在师生、生生互动中为我们提供了“小初衔接”很好的范例,为中小学英语课堂衔接搭建了很好的桥梁。小学课堂以兴趣为导向,活动丰富,板书具象,而初中课堂则走入理性化、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向。“小初衔接”是学生英语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,需要精准把控学生特点、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,实现心理与兴趣的衔接,知识与技能的衔接,学习习惯与方法的衔接和思维能力等。成功地帮助学生点燃持续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,提高应对未来挑战的基本技能。
供稿:七年级英语备课组
供图:刘 薇
一审:陈 刚
二审:王大军
终审:沈方晓